马原 期末复习

分值分布

  • 通知:各位同学请注意马原课期末相关事宜如下

    • 期末考试时间为1月4日,请在教务系统中查阅详细时间地点。
    • 关于课程成绩主要构成情况。期末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作业须完成的部分包括:2次随堂作业,1次研学报告(即课程实践),1次慕课期末考试(考试开放时间为2023年12月26日-2024年1月3日,随机抽题)。
    • 期末考试为闭卷,基本题型包括单选题(40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36分)、材料题(14分)。
    • 课件将以pdf形式存放在群文件中,同学们可自行下载,涉及知识产权请勿外传!
  • 分值具体分布

    image-20231217110444453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时代(选择题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 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内涵

  •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 恩格斯突出重申了马克思作为理论主要创始人的地位和贡献

    • 恩格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image-20231217144424494
  •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论证

      • 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论证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归宿

      • 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归宿
    • 除此之外,还包含着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其他知识领域,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

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 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基本立场: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它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根源

  •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资本主义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

    • 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image-20231217144546457
    • 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image-20231217144531794

阶级基础

  •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形式:捣毁机器,经济斗争,政治斗争

  • 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

  • 无产阶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要和实践基础

  • 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科学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 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 意义和教训

      image-20231217145614840

思想渊源

  • 思想来源(重点

    image-20231217145705225
直接理论来源的具体内容(了解)
  • 德国古典哲学

    image-20231218101703135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image-20231218101721491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image-20231218101747313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完善

  • image-20231227164443773

  • 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归功于马克思

    • 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现实

发展历程

第一国际时期和第二国际时期在德国的发展

image-20231218102148307

第三国际时期在德国的发展

image-20231218102236010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image-20231227165746860
  •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又作了有益的探索
  •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image-20231218102825747
  •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image-2023121810291142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具体实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次飞跃(毛概那边把习近平和前面的合起来了,作为第2次新的飞跃)
    • 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化
    •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化
    • 新时代的中国化(习近平)

小结

image-20231218103513622

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

基本特征

  • 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科学性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image-20231227170608941

人民性

  •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 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方向
image-20231227170636159

实践性

  •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image-20231227170652137

发展性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image-20231227170705684

基本特征的内在关系

  •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image-20231218104510136

当代价值

  • 总结
image-20231227170924457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具有宏大的视野
  • 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破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 马克思主义

    • 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理论前提

    • 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

    • 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精神支柱

    • 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工作路线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 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观察当今世界,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
  • 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人类未来仍需马克思主义指引

  •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
  • 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对青年成长的指导意义

为青年

  • 铸就科学的理想信念
  • 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 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

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小结

image-2023121810580611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
  •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的根本观点)
  •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以往的人类如何看世界

演化轨迹

  •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的联系

    •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image-20231227201859170

  • 世界观的演化轨迹:神话,宗教,哲学

  • 神话世界观

    image-20231218112844739
  • 宗教世界观

    image-20231218112901399
  • 哲学世界观

    • 思考和探索根本性的问题
    • 既是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image-20231218112916324
    • 探究哲学究竟为何物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事哲学研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
image-20231218151936921
  •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image-20231218152003386
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 三种理论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image-20231218152456840
古典朴素唯物主义
  •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 意义和局限

    image-20231218152857053
  •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

      image-20231218154108031
    • 柏拉图

      image-20231218154121501
    • 亚里士多德

      image-20231218154141554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 对宇宙结构的革命性认识

    • 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的研究
  • 世界本体论认识的革新

    • 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 物质 == 原子

  • 意义和局限

    image-20231227203312793

辩证唯物主义
  • 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表述(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重点)

    image-20231218155029363
唯心主义
  • 德国哲学唯心主义的三个重要阶段

    image-20231218155408961
客观唯心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某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的精神,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 复杂万物的全体归于”绝对精神”

    image-20231218155647613
  • 理学(道学):义理之学

主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 “存在即被感知”

    image-20231218160817971

不可知论
  • 认识的合法性基础

    image-20231218161620815
  • 康德否认认识与世界的一致性

    • 世界:现象界 + “物自体”
    image-20231218161645573
可知论
  • 人(主体)有认识的能力(能知),物(客体)有可认识的性质(所知)
  • 哲学认识论:认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看世界

  • 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构想,开启了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序幕

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出发点

  • 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划清两个界限: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

    image-20231218163235090
  • 旧唯物主义(纯客体原则):对物质世界只从纯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在作客体性把握的同时也作主体方面的把握,导致了人在物质世界面前的主体能动性的消解;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活动,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 唯心主义(纯主体原则):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对象,肯定人的活动对对象的能动作用,但只承认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否认人及其意识对对象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且这种能动作用仅仅停留在观念地改造对象,而不是现实地改变世界,因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能动的方面

  • 新唯物主义(把受动性和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并非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的”升级版”,也非仅仅与唯心主义的彻底决裂,而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能动的唯心主义的双重超越

  •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

    • 实践主体出发

      image-20231218164213895
  • 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充分体现了改变世界的价值追求

    •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和时空观

运动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一些总结

    image-20231218165009834
时间和空间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标志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
    •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 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image-2023121816550838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人工智能
  • 优势:高效性,可靠性,个性化服务,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可扩展性
  • 局限:有限的尝试和因果推理,有限的自然语言和逻辑推理,缺乏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性能不可靠且无法预测
  • 实质: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 本质: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 四点总结
    •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拓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 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无法被化约
  • 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其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引导、规范其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
  • 人类意识的普遍性

    • 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 意识的起源

    •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生理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社会本质)

      •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注意: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image-20231219102550291
    •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image-20231219102734326
  •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image-20231219102745813
  • 意识的能动作用21年考了)

    •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前提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基础实践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个前提和条件

    • 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 实践是根本途径
    • 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也是物质

    •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 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的意义

    image-20231219105512600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世界

  •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人们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image-20231219105724723
  •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意义

    image-20231219105923896

小结

image-20231219105955223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 对立的焦点:是否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而上学

  • 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的概念

    image-20231219110539271
  • 黑格尔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的概念

    image-20231227214851059

辩证法

  • 苏格拉底最早提出辩证法的概念

    image-20231219110758282
  • 黑格尔辩证法

    • 主要贡献
      • 阐述了自然、社会、思维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中
      • 提出了联系、发展的三大规律及基本范畴
      • 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相一致的观点
  • 黑格尔第一次把联系、发展、前面和矛盾的内涵赋予辨证法

  • 严重缺陷

    image-20231219111015277

  • 辩证法

    • 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 关于物质世界变化发展的科学

    image-20231219111151678
    • 一个核心问题:是否承认矛盾?

      image-20231219111250777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 联系地看问题:遵循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 事物的重要性源于彼此之间的联系

  •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 客观性: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image-20231219113124249
    • 普遍性:确立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观念

      image-20231219113137053
    • 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

      image-20231219113150490
    • 条件性: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image-20231219113212061
  •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image-20231219114033430

事物的变化发展

  •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在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第一,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孕育成熟的,是对旧事物的继承和扬弃
    • 第二,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 第三,虽然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是新事物的强大也是从弱小成长起来的,战胜的过程充满曲折
  • 发展的观点是维护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image-20231219114057440

小结

image-20231219114241738

维护辩证法基本规律

  • 基本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image-20231219144248321
  • 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于三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
    • 量变质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提供了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一切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只有放到特定过程中才能被理解

  • 意义

    •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 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

    image-20231219145815659
  • 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两种基本形式:对抗性(激烈的),非对抗性(不激烈的)
  • 同一性和斗争性并非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始终的关系

  • 辩证关系

    •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 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 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 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image-20231228094408781
  • 同一性的作用(重点)

    •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发展的趋势
  • 斗争性的作用(重点)

    • 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 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通过生命的一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

    • 整个一生各个阶段本身就是矛盾中斗争的过程,但是整体具有矛盾中的同一性

      image-20231219151042404
  • 方法论意义

    • 观察和处理问题中,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 和谐: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条件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 特殊性

    •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image-20231219152420781

    • 关于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属于定性方面

      •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对一个事物的定量

      •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image-20231228095412723
  • 辩证关系

    • 普遍性: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 特殊性:矛盾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image-20231219152636094

  • 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image-20231227222938805
    • 方法论意义

      • 坚持 两点论 和 重点论 相结合的方法
      image-20231219153056343

量变质变规律

  • 事物是质、量、度三种规定性的统一

    image-20231228102146044
  • 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在度中得到体现

  • 定义

    •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 方法论意义

    image-20231219155350677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作用

  • 肯定与否定

    •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 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 二者是对立统一

      image-20231219160330068
  • 唯物辩证否定观(重点)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否定中产生,旧事物在否定中灭亡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

  • 肯定 –> 否定 –> 否定之否定

    image-20231219160910298
    • 结合例子理解

      image-20231219161045046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上;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 否定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
  • 方法论意义

    image-20231227223925845

小结

image-20231219161525895

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 唯物辩证法除了基本规律(上面的三大规律),还有基本范畴

    image-20231219164714900
  • 五大基本范畴(记忆)

    • 内容与形式
    • 本质与现象
    • 原因与结果
    • 必然与偶然
    • 现实与可能
  • 基本范畴的比较分析

    image-20231219164934400
  •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

    •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image-20231219165947487

    •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批判的、革命的

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 学习运用思维辨证方法

  • 四个思维辨证方法(记忆)

    • 归纳与演绎

    • 分析与综合

    • 抽象与具体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image-20231219170250102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image-20231219170316897
  •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image-20231219170438102

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六大思维能力

    image-20231219170653251
  • 辩证思维能力

  • 历史思维能力

  • 系统思维能力

  • 战略思维能力

  • 底线思维能力

  • 创新思维能力

  • 补充

    • 关于辩证思维能力

      image-20231219170837581 image-20231219170846980
    • 矛盾分析方法

      image-20231219170907038

小结

image-20231219171016177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根本特征
  • 人如何面对世界?我们为何要认识世界,为何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还有我们如何改造世界?等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即科学实践观、认识本质论和认识过程论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是

  • 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活动
  •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内涵)
  • 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创立与发展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 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
    image-20231220104735488
    • 该提纲的作用

      image-20231220105319225
  • 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述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辨证运动和发展
    • 毛泽东对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作了系统阐述
    • 邓小平坚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思想和实际上符合,主管和客观相符合
    • 习近平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
  • 一张图总结

    image-20231228195154524

意义

image-20231220105355527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本质

  • 本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化的,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image-20231220105609599
  • 基本特征

    • 客观实在性

      •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虽然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但是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 自觉能动性

      •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 动物活动是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
    • 社会历史性

      image-20231220105916340

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中介,客体

    image-20231228201254019
  • 三者的联系

    image-20231220110401586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image-20231228202115154
  •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

    • 主要表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
    • 这种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image-20231228204520032

多样性

  • 三种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image-20231220111810681
    • 社会政治实践

      • 解决人与人的矛盾
    • 科学文化实践

      • 解决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image-20231220111833873
  • 三种实践形式之间的联系

    image-20231220111924397
  • 虚拟实践

    •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
    • 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
    • 主要活动范围:网络世界
    •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image-2023122011274215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

  • 表现在四个方面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属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image-20231220113427516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image-20231220113650100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的真理性,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实践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 派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image-20231228205551667
  • 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自知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者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 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都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不承认”生而知之”
    • 旧唯物主义
      • 基本特点: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 缺陷
        • 离开实践考察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
    • 辩证唯物主义
      • 两个突出特点
        • 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 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过程
      •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

  • 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两个基本特征:反映性,能动性

  • 反映性

    • 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 反映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image-20231220150202469
  • 能动性

    •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反映

      image-20231220150721848
  • 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 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方面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当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

  •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第一次飞跃

  • 感性认识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image-20231220152839763
    • 如果仅停留在感性认识 –> 经验主义

      image-20231230115847834
    • 当然,如果仅停留在理性认识 –> 教条主义

  • 理性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内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
      • 特征:间接性,抽象性
      • 地位:认识的高级阶段
  •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条件

    •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 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存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image-20231228210723157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注意谁依赖于谁,谁发展为谁这些细节,可能选择题误导人)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

  • 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image-20231228210925840

小结

image-20231220162620374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 真理的含义
    •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

客观性

  •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做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做了否定回答

  • 客观性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最后这个客观是说真理是客观的)

    image-20231220164900808
  • 真理的一元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 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即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
  •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 真理的表现形式主观
      • 真理通过感觉、感知、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

      • 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固有

    image-20231220165243098
  • 既不能因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认为主观产物

绝对性与相对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他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绝对性

    • 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两个方面的含义

      image-20231221095033805
  • 相对性

    • 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善的

    • 两个方面的含义

      image-20231221095143988
  • 辩证关系

    •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image-20231221095543583
  • 真理发展的规律

    •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image-20231221100137219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 两种错误

    •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image-20231221100444653
  •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image-20231221100603043

真理与谬误

  •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 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斗争

  •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 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界限,否认这一点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 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相对的,它们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能相互转化
  • 真理总是同谬误比较而存在,是相互斗争而发展的

  • 结合例子理解

    image-20231221101424759

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 主观真理标准论

    image-20231221103512180
  • 旧唯物主义真理标准

    image-2023122110353420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之所以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从真理的本质看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从实践的特点看
    •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 逻辑证明: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方法
    • 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 已经逻辑证明了的东西,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说是结论符合客观实际
    • 因此,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是二者的统一

  • 确定性

    • 确定性即绝对性
    • 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合理的标准
    • 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
  • 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 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image-20231228213515958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 含义: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
    • 客观主义价值论:价值是可以本身固有的,与主体无关
    • 主观主义价值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与客体无关
  • 本质: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
    •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基本特性
  • 实践是以满足人类需要,以建立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 四个特性

    • 主体性

      • 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现实构造因素
        •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存在
        •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创造
      image-20231228215127086
    • 客观性

      • 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 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
      image-20231228215145066
    • 多维性

      • 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
      •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image-20231228215159896
    • 社会历史性

      • 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image-20231228215213752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价值评价
    •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也叫做价值判断
    • 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
  • 特点
    •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 价值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有主观性,但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image-20231221130143216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制约

    image-20231221130730112
  •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

  •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者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小结

image-20231221131057495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客观世界与人类的存在状态

  • 人类的需要与客观世界始终处于矛盾状态中。人类若满足自身需要,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即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image-20231221131757280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主动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image-20231229102317242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image-20231229103051393
  •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 二者是对立的
      •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 二者是统一的
      •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也具有同一性
    •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 方法论意义

    image-2023122115015067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错误的自由观

    • 倡导消极地顺应自然,抹杀人类自由可能性的宿命论
    • 强调人的意志或某种精神力量绝对自由的唯意志论,否定客观必然性,片面强调主体性的毫无限制
  •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 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 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辨证规律
  • 实现自由的三重含义

    image-20231221151018104
  • 获得真正自由的条件

    • 认识条件(获得自由的前提):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正确认识
    • 实践条件(真正实现自由):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自由会不断扩大

  • 人类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也在不断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 即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
  •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 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的过程

坚持守正创新

  • 坚持守正不动摇
    • 守正: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 坚持创新不停步
    • 创新: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 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集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

  •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灯塔

  • 三点

    •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image-20231221153619177
    •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image-20231221153632347
    •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

      image-20231221153653816

小结

image-20231221153828810

第三章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等一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根本对立

  • 唯心史观

    • 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image-20231221161856055
    • 主要缺陷

      • 最多就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image-20231221162352984
    •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补充

      image-20231221162728590

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自然地理环境

    • 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 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狂藏和动植物资源等

    • 四点作用

      image-20231221164948261
    • 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image-20231221165137303
  • 人口因素

    • 指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人口条件的总和

    •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有加速(适度)或延缓(过密或过疏)的作用

    •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这个不对,这个是人口决定论的观点)

      image-20231221165832707
  • 物质生产方式

    • 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 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image-20231221170939897

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image-20231221171118552
  • 社会心理

    • 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 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 社会意识形式

    •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

    •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

    • 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image-20231229113635575
      • 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

        image-20231229113822024
  •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辩证关系(重点)

  • (两个大点加上每个的三个小点)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会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相应地或迟或早的进行变化和发展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image-20231222102522457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image-20231222102712956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image-20231222102818148

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 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正确回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 实践意义: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针政策等,都必须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发展的动力(重点)

    •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image-202312291237377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客观物质力量

    image-20231229124236418
    • 基本要素
      • 劳动资料
      •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 劳动对象
      •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 劳动者
      •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科学技术
      • 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结合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image-20231222105350377
  • 辩证关系

    •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image-202312291248519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image-20231222111017981
  •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

    • 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

      image-20231229125857024
    • 政治上层建筑

      image-20231222113006025
    •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

      image-20231222113312659
  • 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image-20231222113621736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image-20231222113650280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交往及其作用

  • 交往时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 分类: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 物质交往: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物质产品是其交往内容
    • 精神交往: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涉及思想、意识、观念、情感和情绪等精神性的领域中进行的交往
    • 关系: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根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渗透于物质交往中
  • 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具有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存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交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image-20231222144822737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 世界历史的内涵: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鼓励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 马克思:”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 在世界历史的不断深化中,交往和竞争也不断扩大,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今天,人类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频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 同时也推动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 社会形态的更替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具有一些特殊形式,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从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同时不断实现着人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 社会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
    •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 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
    • 人的发展指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 唯物史观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
      •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 自由个性的阶段
    •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的自由和发展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放
    •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形态的内涵

  •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image-20231222151329502
  •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也叫初级阶段或者低级阶段
  • 统一性和多样性

    image-20231222151804073

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 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趋势是确定不移
    • 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image-20231222152127195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 三层意思
      •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文明及其多样性

  • 文明: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结果

  • 每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代表着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绿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明形态的划分

    image-20231222152843847

小结

image-2023122215290929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系统,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矛盾是基本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

  • 社会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历史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image-20231222155435096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层次的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 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 社会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
    • 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总结

    image-20231222160827314
  •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进行转化

    • 两种变化

      • 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变化
      • 矛盾地位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上升为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 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image-20231222161747325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 阶级斗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 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统称,包括推翻旧制度旧社会、建立新制度新社会的革命,也包括虽然不变更根本制度,但对体制机制进行深刻改造并对社会进步有深远影响的改革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 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 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image-20231222162628783
  • 阶级斗争: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 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革命

  •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 社会革命的本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
  •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重要动力

    image-2023122216342808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 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image-20231222163722512

改革

  • 改革:社会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面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深刻改变和革新,是对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 改革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 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image-20231222164413984

改革和革命的关系

  • 改革与革命

    image-20231222164215777
  • 人们有时也在一定意义上称改革为”革命”或”社会革命”

    • 改革的深刻性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而言的

      image-20231222164250013

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重要力量

  • 科学技术的内涵(复合概念)

    • 科学: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正确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 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 技术: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 狭义: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

      • 当今时代,科学活动与技术互动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科学与技术日益融为一体
      image-20231222165530391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 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image-20231222165718689
  • 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image-20231222165748811
  • 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 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受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也受一定主观条件如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

  • 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image-20231222170115320
  • 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性

    image-20231222170137443

文化

  •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分为广义和狭义

    • 广义的文化: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即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
    • 狭义的文化: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结果

    image-20231222170540121

  • 四点作用

    •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小结

image-20231222170709095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对立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
  •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 产生有深刻的根源

      image-20231223200507692
  • 唯心主义宿命论观

    • 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
  • 两种唯心史观的实质

    image-20231229162227875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
  •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image-20231223201117194
二者比较
image-20231230131522578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记忆)
  • 四点原则

    •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image-20231223201349479
      • 人与动物相比,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
      •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创造个体的历史不等于创造社会历史
    •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image-20231223201635824
    • 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image-20231223201923193
  • 唯物史观深入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的决定力量和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人民群众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在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其中最稳定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 人民群众的作用(重点)

    •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创造历史的作用收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image-20231223202325868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 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唯物史观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

  • 历史人物: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 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 杰出人物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意愿更强烈,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 他们的作用性质取决于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辩证理解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image-20231223203251455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 群众是划分阶级的
    • 一个阶级在群众乃至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该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主要因素
  • 阶级通常由政党领导
  • 政党是由领袖主持的

小结

image-2023122320360234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

  • 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之前)
  •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及其之后的商品经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当代价值

  • 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过
    • 这些观点,成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 但是这些观点并不科学,并且无法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 他们没有对劳动进行科学认识,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 他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敢于把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坚持到底

马克思如何分析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和商品经济

  • 商品:用来交换、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 只有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 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作为交换的经济形式

    • 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 商品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需要交换,获得对方的产品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只能进行交换
    image-20231224145302058
    •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 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商品二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

    • 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 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就不复存在
    •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前者是以交换为目的满足他人需要,后者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 交换价值

    • 两种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值交换的时候量的比例关系
    •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进行衡量)
    image-20231224151150923
    • 交换价值由什么决定?
      • “使用价值决定”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用途
        • 例子:(钻石与水悖论)没什么比水更有用,但水能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相反钻石没啥用,但却能换到大量的货品
      • “效用决定”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因为商品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 “供求关系决定”论:决定交换比例的是供给和需求数量的变化,后者会影响交换比例的波动
  • 价值

    • 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中间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
    • 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社会属性
    • 本质: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本质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image-20231224153039115
  •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条件,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商品
    image-20231224153133654
  • 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对比

    image-20231224153345216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劳动二重性理论:政治经济学枢纽

  • 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过程,又凝结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image-20231224153518217
  • 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image-20231224153619380
  •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image-20231224153700228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变动和比较

  • 商品价值量的规定包括:质的规定,量的规定

    • 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 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比例关系:在相同的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越多月辛苦),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image-20231224163738386
      •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image-20231224164148044
  •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 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测量,也可以用单位商品中耗费的劳动时间测量

      •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image-20231224164632641
    •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image-20231224164810321
  •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

    •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活动
      • 商品的价值量的计算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从事的活动
    •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image-20231224165501952

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价值形式的发展

  • 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达出来
      image-20231224171915822
    •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的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中,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 交换比例也更加合理,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前进了一大步
      image-20231224172052710
    • 一般价值形式

      • 通过一般等价物,就是人们在交换中都愿意接收的某种商品
      • 相比之前实现了质的飞跃
      image-20231224172214938
    • 货币形式

      • 一般等价物表现为货币形式
      image-20231224172242473

货币

  • 演变过程:从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到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

    image-20231224172443265
  • 本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

      image-20231224172630409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image-20231224172738083
  •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 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 价值尺度

      image-20231224173154358
    • 流通手段

      • 货币可以充当媒介,使商品流通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可以不足值,因此可以是纸币

          • 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可以认为纸币不是货币,也不是商品,因为没有价值
          • 马克思主义认为纸币没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一般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 image-20231224173020107
    • 贮藏手段

      image-20231224173037191
    • 支付手段

      image-20231224173100067
    • 世界货币

      image-20231224173128375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 价值决定规律支配商品生产

    image-20231224191640354
  •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种商品的价值量不由生产者主观的意识决定,而通过市场上的交换和竞争形成的,社会只承认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第一种含义在生产同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涉及的是同种商品上的劳动耗费
    • 第二种含义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image-20231224190942359
  • 价值实现规律支配商品流通

    • 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对商品交换起着决定性作用
    image-20231224191413069
  • 表现形式

    •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规律,又是价值实现规律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作用(重点)

    • 积极作用

      image-20231224191841170
    • 消极作用

      image-20231224191857614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既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这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又有私有性质的私人劳动,这是生产资料私有化(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的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 形成的条件

      image-20231224165726810
    •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image-20231224165806705
    •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image-2023122522280312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

  • 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理论

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主义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image-20231224192450074
  •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一次确定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image-20231224192639414
  •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image-20231224192711081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没有过时?

  •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 深化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image-20231224194134363
  • 当今劳动形式发生新变化

    image-20231224194210346
  •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

    image-20231224194233506

小结

image-2023122419433625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

资本家和劳动者为何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image-20231226100854540
  • 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最初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产生的原因: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小农经济和(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小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形式

    •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不断竞争,发生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商人和高利贷者直接支配生产(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成为工业资本家

      image-20231224195922437
  • 资本主义的确立

    • 背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地主和农民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对于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要求。新型资产阶级带领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代替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 形成: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地位得到确立
    • 标志: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支配地位
  • 世界贸易为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

    •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西北欧洲的尼德兰等地出现
    • 直到英、法两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得到确立
    image-20231224200218635

资本的原始积累

  • 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历史过程
    • 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掠夺
    • 剥削农民的土地是形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基础
  • 原始积累的原因: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 劳动者和劳动条件分离
    • 资本家:主观劳动条件(生活资料)和客观劳动条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 少数人手里集中了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必须的货币财富
    • 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不占有任何劳动条件
      • 大量的有人生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有人生自由,但是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为生)
    • 正是在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劳动条件作为资本存在,成为劳动者的统治者,在生产过程中吮吸着劳动者的活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

  • 资本主义所有制

    • 含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变成雇佣劳动关系

    • 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具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本质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 生产关系
    image-20231224201948584
  • 两种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所有权占有规律

    image-20231224202259971
    • 在资本主义中,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权占有规律

      •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体和客体颠倒了,即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
      image-20231224202548497

资本增值的秘密

  • 秘密的关键在于:剩余价值理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使资本增值成为秘密

  • 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也就是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 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流通形式:(消费者的心态模式)

    image-20231225100252973
  • 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流通形式:(资本家的消费模式)

    image-20231225100332252
  • 货币转化为资本(G-W-G')

    image-20231225100614453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以及特点

    • 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流通方式如下:

      image-20231225100756894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 两点
        • 劳动力是法律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人
        • 劳动者不具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任何的生活资料来源,因此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生(自由得一无所有)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发展的新阶段
      •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突出特点):劳动力对资本家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能劳动生产商品,价值就是生产出的商品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力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的价值,资本家就是靠剥削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赚钱的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 劳动力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三个部分)

        •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 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就会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最起码能让劳动力养活自己吧

    • 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 价值决定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雇佣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只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需要,并且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习惯
    •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 对于一般商品

        image-20231225102208158
      • 对于劳动力商品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

    • 两重性: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image-20231225102626617
  • 价值形成过程

    •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过程

      image-20231225103533684
    • 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image-20231225103625017
  • 价值增殖过程

    •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之间的差额

      • 工人的两种劳动:工作时间的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预付给他的工资,这部分称为必要劳动;但是在这之后,还必须继续工作,这段时间没有工钱,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称为剩余劳动
      • 工人工作更长时间,付出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获得与劳动时间不匹配的更少的工钱,多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赚取了
      image-20231225103733307
  •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态

    • 不变资本C(constant capital)(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可变资本V(variable capital)(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image-20231225104200028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增值额

      •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赚的钱有且只是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m,德语mehrwert)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image-20231225104848363
  •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image-20231225105638008
      • 在资本家看来,工人一天工作时间越长越好

        image-20231225110020094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理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工人花费更少的时间就能为资本家创造之前时间的价值,这样对于资本家而言,还是付相同的钱,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少了,劳动力价值补偿点往前移动,多出的时间成为了剩余劳动时间
      image-20231225110052270
      •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个别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带来的(内卷)

        image-20231225110209582
      • 如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 理解:比如某个资本家引入了更高级的技术,提高了个别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他的剩余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但是这样的情况肯定只能是暂时的,这样只会引起整个社会资本家们的内卷的恶性循环,导致劳动者被剥削的越来越厉害,而资本家赚的钱越来越多
        image-20231225110334177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image-20231225110701072
  • 例题

    image-20231225111057771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 资本积累的过程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image-20231225112512416
      • 实质(滚雪球)

        image-20231225113213061
  •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点:

      image-20231225113708048
    • 所用资本: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 所费资本: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 资本的构成形式

    • 技术构成: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比例,比例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

    • 价值构成:资本从价值形式上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 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 并且 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 注意有机构成强调技术的变化影响比例关系,如果是其他因素影响的就不能叫有机构成了
    • 价值构成,有机构成是体现,是手段;而技术构成是根本

    • 关于三者的理解(重点)

      image-20231226200840101
    • 例题

      image-20231225114515410
  • 资本积累的影响

    •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C、V)的提高,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并加剧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image-20231225152510863
    • 资本积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为少数大资本;是借助竞争信用两个强有力杠杆实现的

    •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它的需要

      • 三种形式:流动的、潜在的、停滞的过剩人口
      image-20231225152824800
      • 例子

        image-20231225152848931
      • 但是劳动力的供给(想要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却日益绝对的增加,同时需求减少,所以导致了大量劳动者的失业

        image-20231225153529714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

  • 资本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
  • 资本通过运动不断变换自己的使用价值形态
  • 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保值和增殖
  • 资本运动要求三种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 三种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
  •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 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资本的职能)

    • 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照比例结合进行生产(生产资本的职能)

    •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商品资本的职能)

    image-20231226201933560
  • 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image-20231225154732262
  • 正常循环的前提条件

    image-20231225154834590
资本周转
  •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而资本循环只是一次的资本周转

    image-20231226202612474

  •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同,是另一种划分标准)

    image-20231225155951868

  • 比较

    • 通过这张图通俗理解

      • 可变和不变的区分:是否能产生剩余价值
      • 固定和流动的区分:买了之后是否需要进行源源不断的补充
      image-20231225161113953
    • 总结

    image-20231225160105067
预付资本总周转
  • 资本周转的快慢取决于两个方面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的影响
    •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影响
  • 计算公式(记忆)

    image-20231225160435638
  • 例子

    image-20231225160456757

  •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理解)

    image-20231225161702141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 以上的分析都是在个别资本的基础上的,在这之上,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了分析

  • 再生产

    • 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简单理解就两点:补充补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替换)和卖出商品获得资本(价值补偿)
    image-20231225162047148
  • 总结

    image-20231227164741032
产品资本和产品利润
  • 资本主义下的工资

    • 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一张图

      image-20231225162316099
    •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重点)

      • 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以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理解
        • 剩余价值和利润
          • 数值上看 m == p(资本家就是靠剩余价值赚钱的)
          • 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用来迷惑世人的(资本家对工人讲:我自己投资我挣钱还不行嘛,蒙蔽工人的双眼,使其看起来合情合理)
        •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 剩余价值率:通俗来看是劳动者多劳动的时间比上必要的劳动时间,通过剥削来赚钱
          • 利润率:资本家在计算的时候,在分母上加上c,就是生产资料的成本,比如机器、原料等,这样就导致利润率一定小于剩余价值率,这样给世人看来就是利润率低,钱赚的少,但是实际上剩余价值率非常高
      image-20231225162340888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image-20231225164950007
    • 结果:不同部门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image-20231225165111528
    • 两点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理论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不同部门的资本家要求等量利润瓜分剩余价值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变得科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根源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 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 实质:生产过剩,并且是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太多了,劳动人民买不完,并且自己的钱能买到的数量也远不及自己的需求(所以不是绝对过剩)
    • 表现:大量商品积压,大量企业、工厂停工,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社会经济一片混乱
  •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 根本原因
      •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劳动人民支付能力不断减小的矛盾

      •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image-20231225165724908
  •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爆发: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性

    •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常态化,虽然会通过改革缓和经济危机,但是这些改革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危机,只能是苟延残喘
    image-20231225165945617

小结

image-20231225170015794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 现在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政治制度

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 本质: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 经济上: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 政治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
    • 与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相比,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 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
  • 职能

    • 对内:政治统治,社会公共管理
    • 对外:国际交往,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image-20231224210826133

民主制度

  • 主要内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 法律制度

    •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 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image-20231224212250935
  • 政权组织形式

    • 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image-20231224212339831
  • 选举制度

    image-20231224213555027
  • 政党制度

    image-20231224213613655
    • 主要类型
      • 两党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
      • 多党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
    •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
    • 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
  • 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积极作用

      image-20231224213857397
    • 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image-20231224213921314

意识形态

  •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 例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 例子:美国的霸权主义
  • 本质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因而是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分层建筑服务的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image-20231224214319149

小结

image-20231224214432104
Search by:Bing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