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期末复习

分值分布

  • 单选 30个 30分
  • 多选 5个 10分
  • 简答题 5个 40分
  • 材料题 3个 20分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三个科学内涵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 运用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 2次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的飞跃)

      •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如果把习总书记这一条单独划开,就是3次飞跃,第三次也是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都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同马克思主义一起,都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支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

  •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条件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 191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中国革命胜利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和平演变

  • 对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对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

    • 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没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形成发展的过程

形成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到1927年,打袁世凯的北洋军阀
    •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 土地革命时期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到1937年,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着根本指导作用

成熟

  • 1935年遵义会议
    •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会议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
      •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 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放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 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遵义会议后(成熟)
    • 毛泽东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 毛泽东在对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并趋于成熟
  •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

  •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
    • 先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 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邓小平开始第二次结合,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完成第二次结合
    • 毛泽东发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由毛泽东确立于民主革命时期
  • 三点
    •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 三点
    •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从中国革命遭受的挫折的教训中提出的正确思想主张
  • 两点
    •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中国人民自己主张,自己来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之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三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 做到了理论表达的通俗化,以通俗的言语解释深刻道理,在表达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毛泽东思想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进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 关系到如何看到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和前进的历史

    • 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

    •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发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时代特征(遇到”时代”,既要答中国的,也要答世界的)

    • 俄国十月革命,以此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

      • 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五四运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中国革命两步走

      • 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二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实践基础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指导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

对象

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近代中国贫弱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自强的前提

  •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中国革命主要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

  •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 最后就是推翻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

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 农民: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贫雇农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可靠的同盟军
    • 农民占比大,深受剥削和压迫,所以说说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也可以
  • 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 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 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又斗争又联合,因此具有两面性

领导力量

领导阶级:有且只能是无产阶级

  •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重点!!!一定不要弄错了)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几座大山,决定了革命的性质

前途:社会主义

  •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补充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其他的对比

  •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

    image-20231219194314911

    image-20231219194335566

  • 和社会主义革命对比

    image-20231219194357891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

注意:以下的所有纲领都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纲领,而不是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纲领,这二者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仍有区别!!!

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注意:新民主主义这里是无产阶级领导,而社会主义当中是工人阶级领导,注意严谨!!
  • 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经济纲领(两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应有之义

  • 保护民族工商业(最具特色的

    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为什么文化需要民族化?
    • 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西化
    • 反对文化侵略,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赋予了民族化、中国化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革命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提出

  •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 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率领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革命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一步丰富了整体战略思想
  •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必然性

  •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image-20231219201309226
  • 为什么能够走这样的道路?(重点)

    image-20231219201349124

内容及意义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 土地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
  •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 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位!!!)

  • 必须把农民,小城市资产阶级,其他中间阶级都团结起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两个联盟

    • 工农联盟(基础):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 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保障):工人阶级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 先后经历了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经验

    •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最根本的经验)

      • 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 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 在政治,组织,思想上独立

武装斗争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 经验

    •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和唯一宗旨,是建设新型军队的基本前提
  • 开展革命的政治工作

  •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 经验

    • 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所有建设的首位

      • 但是从19大开始,政治建设排在首位
      • 关键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 根本: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
    •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 三大作风(复习):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 自身建设的作用

    • 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才能取得胜利
    • 加强党的组织、作风建设,才能使得党组织不松散、不涣散,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三者的关系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特点,两个基本武器
  •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 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对敌进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意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过渡性的社会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到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 经济成分

    • 五种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国营包含国有,但是国有不一定是国营)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过渡性成分)
      •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阶级)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性的成分)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 个体->合作社->集体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 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 经济现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个人经济占绝对优势
      • 发展目标: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人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 阶级构成

    • 工人阶级

      • 社会主义经济
    • 农民阶级

      • 可以自发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 其他小资产阶级

    • 民族资产阶级

      • 资本主义
  • 经济成分和与之对应的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存在矛盾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后(1950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image-20231219223048405

总路线及其依据

  • 1952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可能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

  •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 1953年12月形成了完整表述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简称:一化三改造

    •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 “主体”(一化)和”两翼”(三改造)
  • 依据(了解):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中首先进行
    • 措施
      • 道路: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 政策: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方针: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步骤: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 三个发展阶段
      • 互助组: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社会主义萌芽阶段)
      • 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高级社:发展高级农业生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 比初级社规模大,特点是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人手工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三个步骤
      • 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当中最具特色

  • 两点

    • 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苏联,欧洲都不一样

      •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 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为敌我矛盾转化为按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 最后,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包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 意义

        image-20231220202426599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和苏联一样

      •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 目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种资本主义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 分为:初级形式,高级形式
          • 初级形式: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肥是利润,不是资产)
          •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利润的分配认为”四马分肥”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
  • 三个步骤

    •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为“四马分肥”,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分配方式为“四马分肥”,半社会主义性质

    •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定息5%,共计10年56-66年),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改造的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 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全民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我国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政治上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直接说人民民主专政也可以)
    •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 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表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阶级上

    • 工人阶级:领导阶级
    • 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已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 经济上

    • 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基础
    •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据绝对优势
  • 我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

重大意义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答题可以答的几点
    • 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积极影响
    • 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 关于《论十大关系》

    •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
    • 明确了根本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 这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 一半经济,一半政治外交
    •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调动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经济问题)
      •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image-20231220212651867
  •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 调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问题
    • 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着矛盾
    • 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
    •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也同样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 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 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 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由于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这一基本矛盾是可以解决

    • 特点:相适应又相矛盾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 很不完善,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矛盾的

      • 相适应的基本方面,相矛盾是非基本方面

      • 总结

        image-20231220221810885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 党的八大(1956年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届时,我国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而是: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 根本任务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

  • 两种社会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 敌我矛盾

    • 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
    • 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
    • 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清敌我
    • 用专政方法强制改造
  • 人民内部矛盾

    • 包括

      image-20231220223405852
    •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 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清是非

    • 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

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强调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 目标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 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 “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材料和市场”
    • 总结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 “**两条腿走路”**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 走工业化道路,中国必须(前三点是书上的,后两点是总结的)
      • 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 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 **”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 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阐述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的方针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image-20231221194818635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 六个必须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 补充

    image-20231221195733161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际背景

  • 20世纪70年代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历史条件

  • 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

    • 哪些?
      • 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
      • 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 原因
      • 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作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 对什么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完全没有弄清楚,因此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 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一个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了解)

    •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 第四,协调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是人民神文化需求日记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需求
    •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image-20231221205051810

实践基础

  •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

  •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发展的关键期

    • 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image-20231221205833397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形成发展的过程

形成(邓小平)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跨世纪发展(江泽民)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在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image-20231221210355898

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胡锦涛)

  •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的新篇章(习近平)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形成)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形成条件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
    • 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了急于求成、政治上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形成过程

  • 开端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 1992年南巡,南方谈话
    •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三个”有利于”标准
    •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 1997年党的十五大
    •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
    •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 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概括
    •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包括了生产力和价值目标
    • 提出始终坚持的两项基本原则
      •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 实现共同富裕
  • 精髓
    •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四点作用
      • 有力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 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
      •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 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 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十三大(1987年)

    • 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 我国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仅我国需要此阶段)
      • 两层含义
        •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 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需要经历的初级阶段
  • 党的十五大

    • 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这一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 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大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 书上的其他总结

        image-2023122122230800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 简要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再具体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image-20231221223422583
    • 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始终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达到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 1981年6月以后,我国需要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科学技术

“三步走”战略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为代表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 党的十三大确定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构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
  • 哪三步
    •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 “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

改革开放理论

  •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 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 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升级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 判断改革是否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改革开始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 对外开放中邓小平特别强调两点

    • 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加快发展
    • 高度珍惜并且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理论

  •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 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丰富内涵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经济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光荣传统
  • 基本内容
    •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央政府全面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 东西问题: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 南北问题: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党的建设理论

  •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
  •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
  •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加强党的建设,从而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必修课
  • 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
  •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
  • 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

历史地位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跨世纪发展)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形成条件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面对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于决定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

  • 三个条件

    •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世界背景)

      image-20231222221148123
    •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党内背景)

      image-20231222221250995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内背景)

      image-20231222221333847

形成过程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 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概括为:把党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
  •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考察工作,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 2000年6月29日,江泽民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 党的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观点

  • 下面的副标题就是具体的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image-20231222222651346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 几点
    • 发展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发展先进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 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 教育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先进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 发展先进文化,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指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 人民才是创造的主体
  • 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者的内在联系

image-20231222223841916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 发展是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处于主导地位,立于不败

  • 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 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 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 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image-2023122315190733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多种有效实现方式
    • 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 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关系
    •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 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 党的十五大,勾画了第三步战略的蓝图: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 几点
    •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 必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办好经济特区,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 “引进来”和”走出去”,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引进来),同时我们自身也要开拓国外市场(走出去),双向兼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任何时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几点
    •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 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
      •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党的最高纲领: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 坚持民主集中制
      • 地位: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 地位: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理论武器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 补充: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形成条件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提出
image-20231223160403249

形成过程

  • 科学发展观是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2003年,非典疫情;2003年10月,指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2004年3月,界定了以人为本、前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 2004年宏观经济环境开始紧绷,科学发展观也在调控中不断丰富
  •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党的十七大标志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
    •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 几个必须
    •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必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群众
    •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 三个坚持
    •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原因
    • 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突出,促使我们全面协调
      • 发展具有全面性,不仅是经济发展,其他方面也更要注重发展
      • 协调是发展要均衡,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和促进
      • 可持续发展,要具有持久性、连续性;保证长远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 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 四点
    •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 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 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方式

  •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 思想观点
    •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心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
  • 繁荣文化创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

  • 胡锦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优先发展教育
    • 积极扩大就业
    • 合理收入分配
    • 完善社会保障
  • 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实质: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已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执政能力的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 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始终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持续发展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Search by:Bing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