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易混淆知识点和大题总结

易混淆知识点

  1. 一些记忆的点

    •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不仅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
          • 但是从19大开始,政治建设排在首位
        • 组织建设:建设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 三大作风(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其中区别的根本标志群众路线,或者密切联系群众
    • 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 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

    • 改革是直接动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

    • 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

  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支点改革、发展、稳定

    •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稳定是前提
  3. 邓小平反复强调

    • 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提出)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两条根本原则1985年提出)

      •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共同富裕
  4.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6. 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 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

  7. 关于中国革命

    • 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 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 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 中心(核心)问题:领导权问题
    • 中心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8. 关于精髓的总结

    • 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实事求是
    • 毛泽东思想只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没有精髓
    •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9. 两个科学指南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
  10. 三大改造中的步骤

    社会主义萌芽阶段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形式)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1. 党的各大时间(重要的记,其他的有印象)

    • 中共一大:1921
    • 中共二大:1922
    • 中共三大:1923
    • 中共四大:1925
    • 中共五大:1927
    • 中共六大:1928
    • 中共七大:1945
    • 中共八大:1956
    • 中共九大:1969
    • 中共十大:1973
    • 中共十一大:1977
    • 中共十二大:1982
    • 中共十三大:1987
    • 中共十四大:1992
    • 中共十五大:1997
    • 中共十六大:2002
    • 中共十七大:2007
    • 中共十八大:2012
    • 中共十九大:2017
    • 中共二十大:2022
  12. 党执政兴国的

    • 第一要务:发展
    • 最大底气:人民
    • 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
  1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选择题遇到不能选实事求是,选与时俱进!!!)
  14.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联系两条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本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20. 四个历史时期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 建党 到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 到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简称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 2012年 党的十八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 至今
  21.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78年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2. 关于一国两制

    • 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
    • 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 香港问题:中国和英国
      • 澳门问题:中国和葡萄牙
  23. (**”三个代表”)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历史大课题**

    •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4.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大题

导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增加新的内容
    • 运用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内在要求,是中国国情和实践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 总的来讲: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 时代条件和主题: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
    • 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国际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国内实践基础
      •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工人运动队伍的壮大
      •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实践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活的灵魂
    • 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 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考过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怎样坚持
      • 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
      •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牢牢立足于基本国际这个最大实际
      • 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中国革命建设科学指南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首要对象、动力、实质、领导权、性质、前途等?

    • 主要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 动力
      • 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领导阶级)
      • 农民(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最可靠的同盟者,中农是可靠的同盟者)
      • 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动力之一)
    • 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 实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前途:社会主义
  2. 无产阶级的特点

    • 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 富于组织纪律性
    • 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
    • 分布集中
    • 农民有天然的联系
  3. 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 相同点

      • 社会背景: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力量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平等、自由、民主共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前途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
      发展与群众发动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未解决纲领彻底、群众发动充分、土地问题解决
      结果失败成功
      所属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区分的根本标志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谁手中

  4.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 相同点(那太多了,自己随便写几点就好了)
    • 不同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范畴
        • 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共同的敌人
        • 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
        •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所有制
    • 联系
      • 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是上篇与下篇的关系,中间不允许插入资产阶级专政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经济纲领:两没收、一保护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主要内容
      •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国家应有之义,是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
      • 保护民族工商业最具特色的)
    •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现实可能性

    • 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客观条件: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 群众基础,客观条件:红色政权的地方往往是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的地方,群众受尽压迫、剥削,革命愿望强烈
    • 重要的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向前推进
    • 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必要主观),以及党的正确领导重要主观)
  7.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处理好哪几方面的问题?

    •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问题
    •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 农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关系
      •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武器
      •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两个基本武器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社会的性质、阶级构成、主要矛盾、经济成分等考虑
    •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
    • 经济成分
      • 五种成分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 农业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 私有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 三种性质: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关系
    •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造
      • 1953年形成完整表述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关系
      •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 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 问题: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以至于在长期内遗留了问题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的重大意义
    •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 走工业化道路
  2. 如何调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3.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 总方针:民主方法说服教育
    • 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原则
    • 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民族: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4. 如何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联系记忆)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补充)教训的部分: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急于过渡;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 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意义
      • 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 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方向
      • 邓小平:两条根本原则,一条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另一条是共同富裕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体现了革命胆略科学精神的统一
    •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活的灵魂
  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 “三步走”战略
    • 改革开放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党的建设理论
  5. 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其内涵
    •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 内涵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的内容;其中一个中心是关键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
      • 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奋斗目标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考过
    • 主要内容:
      • 核心:坚持一个中国
      •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
    • 意义:
      •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 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
      •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新思路
  8.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世界背景:冷战结束后对世界局势科学判断
    • 党内背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
    • 国内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或集中概括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阶段新特征
      • 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基本阶段的基本国情
      • 新阶段新特征是指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
    •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
    • 时代背景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 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精神实质(精髓,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考过
    •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5.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和发展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使用搜索:必应百度